治理效能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乳山市白沙滩镇白沙滩村,立足本土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以“信用建设”为核心抓手,巧妙融合志愿服务、美德传承,走出一条“以信促治、自治善治”的特色之路,用无形的“信”字,点亮了乡村治理的希望之光,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一、信用超市:“小积分”激活治理“大能量”
白沙滩村治理创新的第一步,落在了“信用”这个关键支点上。创造性地构建了“志愿+信用”与“网格+信用”的双轮驱动模式,精心打造了村级“信用超市”。这一举措,将全村3个网格、960户村民悉数纳入统一的信用管理体系,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域的“信用之网”。
村民的善行义举有了清晰的量化标准,无论是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还是热心投身各类志愿服务,都能获得信用奖励。村里为每户建立专属档案和信用积分卡,实行“一户一档一卡”管理,积分定期透明公开,可在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此举彻底改变了“好人好事无人知、无人奖”,实现了“好人好事有人奖、有人夸、有回响”的局面。
为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白沙滩村还搭建了入户云平台,将参与村级活动的233户村民的信用积分实时在线展示。这面动态更新的“信用光荣榜”,让点滴善行清晰可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争当志愿先锋的热情。每年村里依据全年积分累积情况,评选“信用示范户”与“信用之星”。荣誉的激励,让“人人争星、户户创星”蔚然成风。
信用积分正悄然改变村民的行为逻辑和村庄的治理生态。村民们从过去被动接受“管治”,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治”,公共事务参与度显著提高。信用积分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村庄善治的强大能量,显著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
二、幸福食堂:一餐热饭暖出幸福“食”光
白沙滩村敏锐地关注到村里高龄、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现实困境,为此,村“两委”将解决老人“一餐热饭”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信用建设的温情延伸,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暖心食堂”应运而生。
食堂高效运转的背后,是一支由110多位热心村民自发组成的“巧厨娘”志愿服务队,为全村80周岁以上的100多位老人免费提供可口的一日三餐。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充分体现了“信用”凝聚的向心力和村庄共同体的强大能量。村内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高效农业、鲁酱酒业等9个村办企业率先垂范,村民们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每一份捐赠,都是对村庄信用体系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
为了让幸福“食”光惠及每一位老人,尤其是行动不便者,白沙滩村成立专业的送餐志愿服务队,确保热乎的饭菜准时送达老人家中。同时,创新性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入户云平台”,在电视端和手机端开通智能点餐功能,老人或家属只需简单操作,即可便捷预约餐食,真正实现了从“人找饭”到“饭找人”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餐饭的保障,更是兑现“老有所养、食有所依”承诺的信用实践。
三、乡村文化:美德信用滋养心灵“诗与远方”
乡村治理的深层目标,在于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白沙滩村将信用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等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深度融合,让无形的信用化为有形的文化力量,照亮村民的精神家园。
村里的文明实践小广场,常年活跃着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村民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导、自演,每年精心筹办属于村民自己的“村晚”及各类主题联欢晚会。这些原汁原味的节目,根植乡土,反映生活,传递着诚信、孝道、互助的正能量。其中不少优秀原创节目,多次登上省市级文艺会演的舞台并斩获佳绩,成为白沙滩文化软实力的亮丽名片。
“信”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更是乡村治理之基、振兴之源。白沙滩村通过信用超市激发自治活力,依托暖心食堂传递治理温度,借助乡村文化涵养文明乡风,构建起一个以信用为纽带、自治为核心、德治为支撑、充满活力的乡村善治新生态。当诚信内化为村民的自觉习惯,当美德成为村庄的共同追求,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白沙滩村的“信”之光,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