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信用文化历史展——(六)义兵救民 姜房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9-04


 义兵救民     姜房

姜房(1184—1240),字汉臣,现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人。历任宁海州同知、宁海州刺史、昭武大将军(三品)、元帅左监军等职,加授其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

姜房天资聪明,英勇果敢,见识非凡。尚未壮年,恰逢金末社会动乱,胶东半岛被各种势力割据,外地盗贼侵入,占山打劫,特别是沿海一带,已有倭寇潜入,民不聊生。盗贼聚集山林,将人当猎物追杀,猎人以充食。姜房常怀救民之心,研究兵书,勤练武功。他家境富裕,拿出大部分家产,打造兵器,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姜房延请教头对义军进行训练,训练几个月后,即开始进山剿匪。姜房每战必身先士卒,义兵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经几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匪患。元军南下时,奉命在山东巡视的李全,闻听姜房忠勇仁义,自发护民,特奏请授其宁海州同知之职。元军烧杀抢掠野蛮至极,为保护胶东百姓,姜房审时度势,接受封职,他修缮城池,招徕流民,恢复生产,保障了胶东百姓的生计。后来姜房升职为宁海州刺史、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等职,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他视民如亲、仁政爱民、谨慎勤政,极为清廉,据姜房墓碑记载:“抚治有方,政崇宽简,躬行勤俭,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风俗丕变,民之富庶,倍于邻郡。”

姜房不仅自己廉明勤政,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留心选择好老师教育他们。他病榻教子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他对子女说:“乃翁起身白屋,一旦至此,不为不荣矣,静言思之,非偶然侥幸之所能致,皆赖我先人之馀庆也。是以夙夜孜孜,勉思无忝,奉上以勤,接下以恭,以慈祥遇家人,以恩谊待故旧,履正而奉公,居得而虑失,凡所以修身慎行,庶几少答先德之万一也。若辈承祖先之帡幪,倘异日入官,宜以乃翁之心为心,视兄弟如一身,交游如四体,汝若轻易疏弃,是无故毁汝身伤汝体也。视民之老者犹汝之父,幼者犹汝之子,若妄肆喜怒,是无故挝汝父苦汝子也。又当以廉慎保尔家,以畏谨保尔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贻子孙。今吾殆将不起,苟或及此,则吾逝后无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他既是武将,又是儒者,要求子女,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百姓中的长者,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百姓中的幼者,若虐待他们就等于虐待自己的父亲和孩子,把儒家的仁爱理念,对子女诠释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因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善念和终其一生的践行。庚子秋九月五日,姜房病卒于位,在职19年。姜房去世后,长子思明、次子思聪分袭父职。他们依照父嘱,清廉勤政,百姓拥戴。思明袭封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兼胶、潍、莒、密、宁海等处总管万户;思聪袭封玉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宁海州刺史。三子思温,官至都总领。

姜房从毁家纾难救民于水火,到清正为官、勤奋施政,是胶东人民的保护神。在胶东,姜房是姜太公之后姜姓家族中引为骄傲的杰出人物之一,对家族文化的影响很大。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如南北汉村、西珠塂、吴家屯、花家疃、红石头、孙革庄、小宅等处,共约二千余户,见文献志者,除姜房父子外,有姜伟、姜尹东、姜世科、姜继琳等。”2011版《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姜房的灵柩后来移葬于鲁宋里,因他被封万户侯改村名为万户。姜房墓已损毁,而由益都府府学教授汴梁毛翼所撰的《姜房墓碑碑文》,因载入同治《重修宁海州志》而传了下来,这篇1000多字的碑文,记述着姜房的生平事迹,是研究姜房及那时代胶东情况的权威史料。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收录姜房的一首诗,题目为《观猎陪陈总戎晚过鹰嘴石》,诗文:“盘空人马上崔嵬,鹰嘴山前特地来。悬纛摇摇鸢沾沾,将军恰自北平回。”可见他的大将气度与风采。


文章来源:《乳山民间文学》


版权所有:信用中国(山东威海乳山)
主办单位:乳山市社会信用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 05001812号-8       公网安备 37108302000282号
举报电话:0631-6660206
举报邮箱:rssshxyzxbgs@wh.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