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第一 李尚卿
李尚卿(1833—1905),原名李清志,字子仁,号沧渔,尚卿是官名,现乳山市乳山口镇常疃村人。1853年,在辽海、承德从教;1870年,在承德参加乡试中举;1877年,考中进士,于当年掣签湖南,在湖南十多个县任过知县;1905年,擢升为衡州知府。 李尚卿天性善良且聪睿多智,出仕后忠君爱民廉洁勤政。他到湖南上任时,母亲对他说:“儿呀,你是老百姓的后代,事事要为民做主,当清官,别当贪官。你的俸禄是从百姓身上出的,大部分要用于给百姓办事。我给你立个规矩,每年按时派人回家取钱粮,弥补你家务开销的不足,以保清廉。”李尚卿谨遵母亲教诲,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有一年,李尚卿忙于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没顾得及时派人回家取钱粮。母亲生疑,立即派人前去查问,当了解了情况之后,老人家这才放了心。当地老百姓送给李尚卿“自费县令”的雅号,可见对他的爱戴。 城步县城南面八里的官道旁有一处百步岩,形似乌纱帽,名吞官石。据说有贪污行为的官吏走到此处,百步之后就会吐血而亡。李尚卿到城步上任时,从容地从吞官石下走过,百姓一片叫好声,城步方志记载李尚卿是敢走吞官石的第一官。他用了不长时间,把原来匪盗横行的城步治理得夜不闭户。后来永定县治安状况告急,急调李尚卿前去。他到任后把原来规定的打官司坐堂费十六串八百文改为仅收挂牌费八百八十文,其他费用全免。不准差人吃拿卡要,有的差人因捞不到油水而辞职。永定出木炭,历届知县每年调运木炭数千篓,分送州道上司衙门。李尚卿只给对永定百姓有贡献的澧州道台送去四篓,其余的一概不送。他不带眷属住县衙,押司房当寝室。他对异地而居的妻小及属下要求极为严格,如有犯奸作恶,一律严惩不贷。下乡视察,只吃家常饭,若以酒肉招待,必遭他严厉申斥。当时县官上街,打着肃静、回避两块禁牌,鸣锣开道,曰官仪。李尚卿从不摆官仪,与百姓亲如家人,百姓送他“万家生佛”的彩匾。在永定离任时,他只剩下薪俸310串,除留50串作路费外,其余都捐给育婴堂和接济生活困难的差役。离县时,百姓焚香遮道、依依难舍。带在身上的那50串铜钱,路上也被他救济了穷人,真真正正的是两袖清风而去。 李尚卿在邵阳任知县时,有位差官来巡视,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靠野菜度荒。李尚卿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巡视官,巡视官见桌上只有麦子饭和葱汤,大为不悦,将碗筷扫落在地。李尚卿俯身拾起打碎的饭钵,恭请巡视官上楼去看看。在县衙的楼上,李尚卿指着四周民舍,心情沉重地对巡视官说:“您看,在这生火做饭的时候,有几家在冒炊烟?很多人家都断炊了。”随即他以炊烟为题即景赋诗:“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巡视官见状,自觉汗颜,马上道歉,发誓要做体察民情的好官。他打击贪官污吏,惩治奸商盗匪,把原来百姓生计艰难的邵阳,治理得百业兴盛。士民在县衙前立李子仁德政碑,记述李尚卿六大功绩,归纳要义为:一是巡察民隐,二是操守廉洁,三是俭约奉公,四是民无冤狱,五是事不扰民,六是不徇私情。李尚卿离任时,百姓无不热泪相留,家家门前摆一盆清水,悬一面明镜,意思是在称赞他“清如水,明如镜”。后来士民又立李子仁去思碑,去思碑为铁质,铸有去思碑歌。县人赋诗唱和颂其功绩的诗歌,由濂溪书院山长邹先举辑成《资阳遗爱集》,并刻印发行。“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要得清官到,除非李蛮牛。”这是湖南民间流传至今的民谚,李蛮牛是百姓对李尚卿的尊称。为民做主,他敢于顶住各种压力、敢于打击各种邪恶势力。 1905年在湘潭时,李尚卿被擢升为衡州知府、授朝议大夫。由于长期辛劳兼感时疫,一代著名清官,不幸病逝于上任的途中。 文章来源:《乳山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