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凛然 于清泮
于清泮(1874—1957),现乳山市大孤山镇八里甸村人。1901年中举,1909年因道德端正、事亲孝顺被举为孝廉方正,授知县,备召用。曾任奉天黑山县县佐,后来倾向革命,重视教育,并尝试实业救国,对清廷任命知县之职,辞而不就。文教方面,先后任宁海州小学堂堂长、登州师范学堂堂长,并在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科学校及济南、青州、烟台、绥远等省立中学任教师,曾出任民国山东省公署顾问兼秘书,后又从事方志编纂。实业方面,先后任黑山国立垦牧公司经理、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场长、山东省立水产讲习所所长等职。1932年起,连续两届被选为民国山东省政府参议。 于清泮不论走到哪里,都极其重视养德修身;不论任什么职务,都清正廉洁。个人生活俭而又俭,把大部分薪俸拿出来资助教育、救助贫困。有一年,沾化县政府在当地备好建房材料,派工匠护运至八里甸村,给于清泮建书房。于清泮知道后,商量沾化县长梁中权,把房身盖起来就行了,不装修,不摆设,剩下的钱款救济村里的孤寡困苦之人。沾化请于清泮做《沾化县志》总纂,他不谈报酬的事,所以梁县长才决定赠书房。从前在外做官的人年老之后都要告老还乡,这是家族的规矩,回乡把他一生的经验和学识传授给家乡子弟。传授得有个场所,这就是重视要有个书房的原因。 于清泮共编纂了三部志书,《沾化县志》(八卷)、《齐东县志》(六卷)、《牟平县志》(十卷),他与同事跋山涉水,翻阅书卷,历尽艰辛,保证了志书的质量。民国期间纂修方志,沿袭清朝的定制与体例,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领衔主修,聘用邑内饱学之士、社会名流任主纂。1932年重修《牟平县志》时,于清泮被推举为总纂。时任牟平县长宋宪章在序言中说:“余自民国二十一年冬忝莅斯土,每接见邑中人士,询及邑乘(地方志书),佥云:‘宁海州自民国易今名,旧志所载皆七十年前的故事,至今未续修。’余闻之瞿然。次年春,乃约集宿学鸿儒,如于琴泉(于清泮)、王柳村(王照琴)、杨梅村(杨春萼)诸君,反复研讨,厘订纲目,而县志编辑委员会于六月成立。”70年未续修志书,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于清泮在作序时说:“余关心地方文献久矣,又遵令修志,虽年老学荒,何敢以不文辞?乃勉从诸君子后,竭尽驽钝,从事工作,其时访稿既未缴齐,县卷又多散失,参考书更左支右绌,在在俱形棘手,经同人等多方征集,合州志原料而镕冶之,续旧增新,而稿粗脱。”为征集资料,于清泮与同事跋山涉水,走访了全县大部分村庄,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牟平县志》初稿方才脱稿。于清泮对征集上来的史料,考证极其缜密严格,往往要事必躬亲。1935年,为考证汉代育犁古城的确切位置,他亲临城阴、勇家一带勘查,遗址确定后,立育犁故城碑以昭后世。他亲笔撰写碑文记叙育犁古城的历史沿革,以权威的考证,结束了人们对故城方位的争论。 育犁故城碑树立不久,于清泮被聘到济南工作,新任牟平县长王昭旭把《牟平县志》初稿送到济南,请于清泮继续润色修稿。他在济南广收博采,随查随编,随编随印,随印随校,呕心沥血,艰苦备尝。于清泮于序言中回忆在济南的经历说:“历时八阅月,用书数百种,助理四五人,奔走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殆无虚日,参互考证,将原稿翻修过半。”前后整整用时3年,印资不足他带头捐款,《牟平县志》终于于1936年面世。此志共10卷,卷首1卷包括序、凡例、修志人员题名录、县志沿革小史、全县总图等;1~3卷为地理志,包括位置、气候、土质、山水、物产、沿革、古迹、建筑、社会等;4~6卷为政治志,包括党务、自治、教育、财政、实业、交通、武备、司法、恤政、职官等;7~9卷为文献志,包括乡宦、登进、忠烈、孝义、耆宿、文学、技术、寓贤、烈女、艺文、金石、通纪、杂志、方言等。这是部写作严谨、文献价值很高的志书,以“立足现实,厘定门类;保存当代重要文献,征文考献;考据精详,不囿前说;图说相资,多角度保存文献;附列书目,保存艺文等方面”为编志宗旨,备受后人推崇。史学界公认“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山东航海史、捻军兴衰、全真道教、民族、教育、盐业、水产、地名、战事、民俗、方言、艺文等论著,均以此志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让于清泮名留青史的,还有他那正义凛然的民族气节。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培植汉奸替他们做事,是日寇惯用伎俩。日寇知道于清泮在民间有很高威望,就拉拢他到伪政权中任职,被他严词拒绝。日寇恼羞成怒,把于清泮双脚绑了起来,拴于马后拖着跑,拖出几十米,就停下来问答应不答应,于清泮就是不答应!反复拖了好几次,于清泮就是不改口,日寇无奈,只得将他放了。日寇也知道,轻易杀害气节凛然的文化名人,他们也无好日子过。为了避免鬼子再寻衅,于清泮回村教书。遇荒年,常出面于街头募捐,赈济饥民,深得村民敬重。 抗日战争后期他移居烟台,1947年秋又回归故里,1949年春又赴济南,被聘为大众日报社顾问。有个人文集《安遇堂集》传世,其后人多德范学沛之士。 文章来源:《乳山民间文学》